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姚仁喜剖析建築內境與外象
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姚仁喜剖析建築內境與外象
全文轉載自經濟日報
國家文藝獎得主、美國建築師協會(AIA)榮譽院士、姚仁喜|大元建築工場創始人姚仁喜,日前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EMBA藝文大師講座,以「建築的內境與外象 (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)」為題,引領現場師生進入一場關於空間、心靈與創作本質的深度哲學思辨。
建築精髓在於「堂」與「奧」的平衡
姚仁喜認為,建築的至高境界在於平衡「堂」與「奧」兩者。「堂」是有形的肉眼所見、可觸摸的形體、材料(如鋼鐵、水泥、磚頭、玻璃)以及結構、法規等實務層面。而「奧」,則是隱晦、無形與隱藏的,是使用者身處其中時所產生的心靈感觸、情緒狀態,乃至於文化與歷史的層次。
若建築徒有「堂」而無「奧」,便僅淪為功能性的「工程專案」;反之,若只追求「奧」而缺乏「堂」,則如同空談,無法在世間站立。他堅信,建築師的奧妙,就在於必須使用最實實在在的材料,來表現虛幻、瞬間、即時的感受。所有的設計,都必須以「人」為本的核心理念,而非一味追逐建築風格的流行。
以光影為筆:讓經文飄浮在水面上
在談及宗教與冥想空間的設計時,姚仁喜分享了其對佛經美學的體悟。他曾接到一項委託案,業主需求僅有六個字:「水中月,空中花」。這句佛經暗喻世間萬物皆為幻象,無真實永恆存在。建築師的挑戰便是如何巧妙使用各種素材,去訴說這種虛幻不實的感受。
姚仁喜設計了長達八十公尺的水池,藉由水面倒影,將整座建築的虛幻之美映現出來。更具詩意的是,他將長達兩百六十字的經文,透過光影鏤刻的手法,讓經文投射在地面上、爬上牆面,甚至在圓柱上隨著太陽轉動。這不僅用自然光創造出儀式感,也讓整個空間充滿了經文的意境。讓許多人進入這寧靜的空間,即便外在世界紛擾吵雜,亦能感受到內心的安定。他相信,環境與建築的氛圍,能夠潛移默化人的心性。
人本關懷:為焦慮的靈魂創造安頓之所
姚仁喜將「以人為本設計」(Human-Centered Design)的哲學,應用在面對人類最焦慮的場所—醫院的設計上。他指出,醫院充滿了不確定性,設計的首要任務便是關照人性。
為了解決傳統醫院方向感不清的問題,他強調,空間指示必須明確。在病房設計上,他建議放棄傳統上為追求經濟效益而採用的雙側病房走廊,改為單側走廊,讓病人一踏出房門就能看見戶外景色或庭院,感受白晝與夜晚的變化,緩解長期住院的壓抑感。
而手術室的等候區往往是醫院中最被忽視、卻也最令人不安的空間。他將其設計成類似教堂的氛圍:採用深藍色調,光線從上方投射,藉由莊嚴的儀式感來穩定家屬等待的心緒。此外,他特別為高壓的醫護人員設計了專屬的休息空間,作為壓力釋放的緩衝。
空間的戲劇性:從研發中心到儀式感
無論是高科技企業的總部,或是公共文化空間,姚仁喜都致力於創造「空間的戲劇性」。在知名半導體大廠全球研發中心的設計中,他將長達兩百公尺的主建築,規劃成一個充滿「共同社群感」的空間。在建築兩側是生產工廠,他巧妙地讓一般人透過連續的黃色走道,看到穿著白色防護衣的潔淨室員工在其中活動。如此一來,潔淨室的工作便轉化成一種「戲劇化」的活動,讓員工既是演員,亦是觀眾,形成互動與觀看的社群關係。
他認為,在日常生活中,人類普遍需要「儀式感」來定義行為與存在。從吃飯要用餐盤餐具,到醫護人員在進入手術室前走過特別設計的玻璃樓梯,這些都承載了行為的神聖性與對自身工作的尊重。
創作的本質:在預算與價值中求純粹
作為一位在建築界耕耘超過四十年、項目類型豐富的創作者,姚仁喜坦言,創作中最困難的,是如何在實務的限制中,保持作品的純粹性。尤其臺灣公共工程預算限制,對實現理想設計構成嚴峻挑戰。
因此,執行公共工程規劃時,建築師團隊必須進行「價值工程」,這是一個不斷「減法」的過程,如減少外牆飾柱的密度,削減非必要的功能。他認為,雖然必須在預算內實現設計,但公部門應認識到環境品質對人的影響,特別是建築的儀式感和文化價值,不應僅以工程效益為唯一標準。
在回顧創作生涯時,姚仁喜認為,建築師最大的挑戰便是克服「自我」成為創作的障礙,讓那股純粹、人性本然的設計力量得以自然流露,以及在繁雜世界中,保持一份純淨創作初衷的艱難與可貴。
